2010-01-19

本港中醫治癌新紀元


以往香港治癌多單以西醫的手術和電、化療為主,近年本港中醫發展一日千里,尤其在癌症治療方面,結合中西的治療方案,對癌症、炎症的治療和康復,較傳統單採西醫治療效果更佳。早前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新成立了癌症炎症研究中心,望進一步推動中醫科學化,中西合璧改善治癌療效,造福患者。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院長劉良教授表示,「中醫治癌有悠長歷史,早於宋朝年間的《缳濟補書》中已有癌症的有關記載,而不同腫瘤的病狀和治療,更可上溯至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黃帝內經》。中醫治癌發展不斷向前,成立中心的目的,希望可配合現時中醫於癌症治療的最新趨勢。」

癌症與炎症的病發機理、證型均非常相似,而部分癌症,如肝癌、結腸癌等,更與肝臟、腸道慢性發炎有密不可分的因果關係,而中醫治癌和防癌,更可由預防慢性炎症做起。將癌症與慢性炎症集中進行研究,有助尋找更佳的癌症、炎症治療方案。

劉教授又表示,中醫的最大特點,就是以西醫完全不同的理論去斷症和治療。但由於傳統中醫缺乏科學化理論,故對治病過程和原理,仍有很多未知處。以「飲用涼茶降火」為例,甚麼是上火?細胞會有何病理變化?涼茶中有哪種化合物具有藥效?藥物如何產生治療機理等等。因此研究癌症治療亦應一樣,如中心以現代系統生物學,透過搜集不同的細胞、癌腫和草藥樣本;以科學方法分離出草藥的有效化學成分,務求以科學方法和理論去印證傳統臨脇經驗,以求能夠「知其所以然」。經過不斷的開發研究,現時中醫可用的草藥亦較以往有所增加,更能針對不同癌腫作出治療。

將中醫治病用藥理論化,能為病人提供更穩定治療,讓傳統中醫轉型為現代中醫。但劉教授強調,中醫應堅持辦症論治,對每位病人的用藥治療,均因應體質有所不同。但亦應取西醫之長以補短,加強診症的準確性和判斷治療效果。「西醫在診斷癌症方面效果較好,驗血、X光、電腦掃描等,均有助及早發現癌症,現時絕大多數病人求診時,均已有報告在手,故我們在望聞問切外,亦會參考這些數據,以對病情有更深了解。」

劉教授稱,西醫治療主要以手術、電療和化療為主,但其治療亦有局限性和明顯的副作用。中醫治癌除可用藥控制癌腫外,更可讓要接受手術的病人,於術前以中藥補強體質,以及於術後進行調理以加快復元。接受電療病人,易因放射物質而導致嘔吐、腹瀉、食欲減退等,中藥可針對性地緩解這類副作用,既有助提升患者生活質素,同時也可增補患者虛弱體質,有助完成整個療程。

市民常擔心於化療時服用中藥,會否有「撞藥」危險。但劉教授認為,不同藥物雖有機會相沖,但亦有機會產生協同效應增加療效。「不少研究均發現,於某些中藥配合下,可提升化療藥物藥效。固然此舉有一定風險,但如何平衡不同病者的病情、每次用藥的利與弊,則須進一步作科學化研究,難以簡單一言敝之。」
博愛醫院香港中文大學中醫臨脇教研中心的陳玉琨教授亦認同,中醫與西醫應互相配合,才可發揮各自長處。尤其西醫的癌症治療方法多具創傷性,且以手術和電、化療為主,年老體弱者多不適用。中醫性質較溫和,強調不過度治療、不傷正氣,即使年長患者亦可繼續接受治療,故求診病者中,絕大多數為七十歲以上長者。以手術切除癌腫或電、化療後,再以中藥治療亦幫助回復身體免疫力,借助中藥調理,減低復發機會。「如中西醫學互相有更多了解,自有助病人得到更合適的整體治療。」陳教授總結道。

另外,中醫控制癌腫會因應各人的體質和癌腫,利用針灸止痛,配合清熱解毒方法、活血化瘀法、除痰散結法、消瘤破積法、扶正補虛法和外治抗癌法等作治療。近年中醫更流行「帶瘤生存」理論,對於中晚期病人,藉補強和改善體質,以延長其壽命。「不少已被西醫斷症只有數月壽命的晚期病人,經仔細調養後均可延長預期壽命。」

中醫講求治末病,癌症產生亦與免疫力下降有關,平日如能有良好的生活和飲食習慣,加上定時檢查身體,避免慢性炎症惡化為癌症,以及及早發現,透過治療多可減輕症狀,並減低治療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