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01

胃腸基質瘤專襲中年人基因突變致病 患者腹痛難吞嚥

專門侵襲中年人的胃腸基質腫瘤( GIST),會令患者出現不尋常持續腹痛、吞嚥困難及大便習慣改變等症狀。有外科醫生指,本港每年約有百多宗新症,患者以 40、 50歲人士為主,但此病的成因與生活模式、飲食習慣及遺傳無關,主要是基因出現突變致病,體積較大的腫瘤有可能是惡性,市民勿掉以輕心。 記者:梁德倫




外科專科醫生朱建華表示,胃腸基質腫瘤是一種生長在腸壁上的神經系統細胞腫瘤,是消化道最常見的肉瘤,成因與生活及飲食無關,主要是患者體內一個名為 C-KIT的基因突變致病。此腫瘤可於消化道任何位置生長,當中六至七成個案生長在胃部,另兩成多出現在小腸,約 5%則長在大腸。通常直徑 5厘米以下的胃腸基質腫瘤多是良性,若超過 5厘米則有兩至三成個案是惡性腫瘤。他指腫瘤體積越大,手術後復發風險越高,直徑逾 10厘米的腫瘤復發率更逾五成。


血癌標靶藥可治療
今年 68歲的李先生, 08年 3月開始經常覺得腹痛不適及難以進食,有時候更會發燒,初時以為是輕微感冒。當時身在上海的他,接受一系列檢查後,仍未能診斷患甚麼病,病情也沒有好轉。直至回港後才確診患上胃腸基質腫瘤,腫瘤直徑更逾 10厘米。他要先接受藥物「伊馬替尼」作術前治療,待三個月後腫瘤直徑縮小至 5厘米才動手術切除;手術後再接受為期一年的伊馬替尼治療,至今也未有復發迹象,更可以四處旅行。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岑信棠指,醫學雜誌《刺針》去年發表的最新研究發現,用於治療慢性血癌的標靶藥物伊馬替尼,能有效治療胃腸基質腫瘤,提升患者存活率。研究在美國及加拿大招募 778名完成手術切除腫瘤的患者參加,他們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每天服食 400毫克伊馬替尼,一年後發現治療組高達 98%人沒有復發,較對照組高 17%。岑信棠稱,該藥在港已是一線治療藥物,但副作用包括水腫、嘔吐、腹瀉、皮膚出疹和疲倦等,現時胃腸基質腫瘤的最佳治療方法應是結合手術及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