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病患者除了醫治生理上的病痛,心靈上的痛苦也要處理。有社工
94年開始在伊利沙伯醫院癌症病人資源中心,利用簡單的藝術,幫助長期病患者表達內心的感受。有接受藝術治療的癌症病人把過去
60年的經歷如數家珍,結集成「愛的故事書」,和最愛的家人分享;也有癌症病人成為再生勇士。
記者:林潔華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行政學系榮譽講師兼註冊社工張文茵,十多年前開始在伊利沙伯醫院為長期病患者做心理輔導,
發覺病人只利用言語溝通,難以表達真正的感受。她把自己在繪畫、唱歌和舞蹈的興趣,變成為治療病人負面情緒的良方,她指病人毋須任何藝術基礎,最重要是投
入參與,一起繪畫、跳舞或唱歌。63歲病人歐金愛,三年前發現患癌後在瑪麗醫院參加藝術治療工作坊,「上堂好似入咗時光隧道咁,諗番以前嘅一切、得失,再
同病友分享,好開心。」她利用圖畫、相片和從報章雜誌剪下來的文字,輯錄成獨一無二的「愛的故事書」,內容包括過去
60年家庭照片、和丈夫的甜蜜回憶和患病經歷等,最遺憾未能和已去世的母親分享。當她的女兒看到對其「傑作」後讚嘆不已,歐金愛表示,沒想過自己能完成一
本屬於自己的書,現時更以同一方法,自製生日卡送給朋友。
成為再生勇士
癌症病人歐金愛把與丈夫的甜蜜回憶記載於自製的書中。張文茵提供圖片
另
一參與者
58歲的李國梅曾患子宮內膜癌,她認為和社工傾訴的幫助有限,「如果同社工傾,我只係講番我唔開心,或者只覺得自己好慘。」當時連家人也沒有支持她,「你
係癌症病人,要隔離妳」。參與藝術治療後她變得樂觀健談,更參與義工活動,成為第六屆十大再生勇士。透過工作坊,她明白到不應輕易放棄生命,「生存係為自
己,唔係為人哋」,更把過去
20年來因母親離世隱藏的傷痛,統統釋放出來,成為該院癌症病人資源中心活動幹事,助人自助。現時在伊利沙伯醫院、瑪麗醫院、威爾斯親王醫院、香港癌症基
金會癌協服務中心及香港展能藝術會也有提供藝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