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16

計算肝癌風險指數及早治病

本港估計約一成人口患慢性乙型肝炎,當中不少人最終患上肝癌,但很多乙肝患者發現肝癌時已太遲,不能進行手術 或局部治療,只可接受基本護理控制病情。
中文大學以 10年時間研究乙肝患者肝癌因素,再設計一套運算簡易的肝癌風險指數,分辨病人屬低、中、高風險,從而及早識別病情,選擇治療方式,節省病人檢查及治療時 間和金錢。乙肝七成患者屬低風險 不少醫生也會以個人經驗評估乙肝患者患癌風險,往往出現灰色地帶,患者也需每六個月至一年進行一次肝癌普查, 部份人更需長期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療費每年可達數萬。中大腫瘤學系與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自 97年開始,招募兩組共 1,429名乙肝患者參加研究,跟進他們病情達 10年,發現五個最重要的肝癌因素,分別為年齡較大、低血清白蛋白數量、高膽紅素數量、高乙肝病毒載量及肝硬化。研究人員再計算出 0至 44.5分的肝癌風險指數, 4分或以下為低風險, 5至 19分為中風險, 20分或以上為高風險。研究發現七成乙肝患者屬患癌低風險,中或高風險患者各佔一成半,只有 2.9%低風險患者於 10年後患上肝癌,中及高風險患者則分別有 29%及 32.2%患癌。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兼肝臟護理中心主席陳力元表示,指數精確度甚高,並以客觀數字分析患癌風險,令患者較易接受。他指,低風險患 者可先觀察病情,並於一至兩年後再計算風險級別;中或高風險的患者因 10年內患癌機率較高,需定期接受肝癌普查,以超聲波及甲胎蛋白測試檢查早期肝癌,以及考慮接受抗病毒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