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27

腸臟惡疾 專襲年輕人 可致腸壞死克隆氏症近年增三倍

「痛起上嚟郁一郁都好辛苦」,袁小姐過去 15年做過四次大手術,不能正常上學及工作,只因患上可導致腸壞死的克隆氏症。中文大學專家指,近年克隆氏症病發率增加三倍,專門侵襲 20至 40歲年輕人,逾四成人因腸出血或腸收窄等問題要多次做手術,令學業或工作大受影響。 記者:陳沛冰
今年27歲、身形瘦弱的袁小姐, 12歲開始經常腹瀉,初時以為是腸胃炎,但痛楚不斷加劇,甚至曾在街上暈倒。半年後證實患上克隆氏症,展開她與病魔漫長搏鬥。過去 15年她因腸出血及腸穿等問題,做過四次手術,更是本港首位使用生物製劑治療克隆氏症的病人。初時能有效控制病情,但因藥費太昂貴而停藥,結果病情再惡化,令她跌入人生谷底,「覺得好唔開心同失望,醫生好似幫唔到我,所以唔想覆診。」這病令她曾停學及辭工。

兒時太乾淨 抵抗力弱
現時她的病情已穩定,但因對生物製劑有抗藥性要暫時停藥,由於肚內有膿包及腸臟有瘺管,近期需進行第五次手術,但這次手術後仍有復發風險。今年 35歲的鄭先生較幸運,五年前證實患上克隆氏症,因腸臟有瘺管要做手術,三個月內體重暴跌 20磅,但注射六劑生物製劑後,腸臟炎症消退,病情好轉。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腸胃科醫生周佳禮表示,克隆氏症及潰瘍性結腸炎屬炎症性腸病,主要侵襲 20至 40歲年輕人, 01年每 10萬名港人才有 1宗克隆氏症,但近年病發率激增三倍,原因之一是現時環境及食物較衞生,很多人從小已較少接觸病菌,長大後一旦腸臟出現病菌,易令免疫系統混亂,過度攻擊病菌而引致腸道發炎及潰爛。外國也有研究發現,經常進食高膽固醇及高糖食物,患上克隆氏症風險會大幅提高。該系腸胃科教授陳家亮表示,炎症性腸病症狀不明顯,市民若發現大便出血及體重下降等病徵,要盡快求醫,以免病情惡化。生物製劑治療炎症性腸病較傳統藥物有效,過去 10年威爾斯親王醫院約有 20名患者使用,逾 50%人病情有改善,但此藥需病人自費,平均一年約 12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