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27

炎症性腸病與飲食有關

炎症性腸病有持續上升趨勢,據中文大學的研究顯示,○一年每十萬人新增一名克隆氏症,較八五年上升三倍;○六年每十萬人有兩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較八六年上升六倍。內科醫生指出,傳統藥物未必能有效控制併發症出現,患者需接受手術治療。生物製劑能有效控制病情及減低手術後復發機會,約四成患者病情得到改善。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名譽臨床導師周佳禮解釋,炎症性腸病包括克隆氏症及潰瘍性結腸炎,常見發病年齡介乎二十歲至四十歲,發病原因為免疫系統失衡,引致腸道發炎或潰爛。克隆氏症可影響從食道至肛門的整個消化管道,表徵為大便帶血和黏液、腹瀉及腹痛、發燒、體重下降、關節腫痛及眼睛發炎等。

有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需接受切除大腸手術。


周醫生指出,患炎症性腸病可能跟都市化生活和飲食模式有關,「食過多高膽固醇食物,比正常高五倍患病風險;食過多高糖分,就高兩倍。」遺傳亦可能是病因之一,威爾斯親王醫院有四對病人有親屬關係。

或併發腸癌
她稱,目前大多靠傳統藥物如胺基水楊酸及類固醇等控制炎症性腸病,但當效果欠佳或出現併發症如腸道閉塞、出血甚至腸癌時,患者需接受手術。據威院資料顯示,逾四成使用傳統藥物治療的克隆氏症患者,在發病十年內需接受手術,部分個案更需接受兩次或以上﹔近百分之八使用傳統藥物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在發病十年內需接受切除大腸手術。
中大外科學系結直腸外科組教授吳兆文指,外國臨床研究發現,兩種生物製劑包括因福利美和阿達木單株抗體,能更有效控制病情及減低復發機會,副作用亦較少。他稱,四成克隆氏症患者及三成半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接受一年生物製劑治療後,病情明顯紓緩。但患心臟衰弱、結核病和體內有感染式膿瘡人士,不適合使用。

吃太多高糖或高膽固醇食物,可能增加患炎症性腸病的風險。 (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