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17

中醫篇 肝脾腎功能失調

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佐敦中醫服務中心註冊中醫師簡清華說,古時中醫雖然沒有「慢性疲勞綜合徵」這個病名,但就有「虛勞」、「鬱症」及「痹症」等診斷,主要是指倦怠、乏力、懈惰、四肢無力及痠痛等情,與現代的慢性疲勞綜合徵症狀很相似。


她解釋,中醫理論認為,慢性疲勞綜合徵的發生主要是五臟中的肝、脾、腎功能失調,加上長時間精神緊張,身心疲累,導致人體氣血陰陽失衡所致。「中醫注重辨證施治,雖不同病人所表現的症狀有別,但採取的治療大致上會從肝、脾、腎三方面入手。」
肝:中醫認為肝主疏泄,主筋與藏血。情志和心理活動均離不開肝氣的疏泄條達(作暢通到達解),若工作壓力大而影響情緒,便會損害肝功能。此外,肢體神經功能與肝有關,肝血的調節功能失常,容易產生疲勞、倦怠及無力。
脾:中醫視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肌肉和四肢。若肢體經常勞累或思慮過度,容易影響脾的功能,導致四肢、關節等方面的症狀。
腎:中醫認為腎藏精。若過度耗用精力,經常熬夜,都有損腎功能,導致精神困頓,萎靡不振。
及早處理 免演變成疾
該中心註冊中醫師李仁杰指出,在中醫學說中,慢性疲勞綜合徵屬於亞健康狀態。亞健康是處於健康與生病之間的狀態,預防其演變成疾病,是治療此症的關鍵。「中醫一直強調『治未病』與『防治結合』的健康概念,因此,處理慢性疲勞綜合徵的重點在於及早介入,既針對已出現的症狀,同時亦調理體質,預防疾病的發生。」
他表示,中醫可透過中藥、針灸、骨傷推拿及穴位敷貼等方法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徵。以下介紹一些食療和簡單按穴,適合患者作為日常保健之用。